——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宏伟著作《资治通鉴》的主旨,概括起来,就是以“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441]的史事入史。这两句话,从“通”和“鉴”的意义上说,它可以超越时空而产生巨大的思想震撼,使后人沉思不已,并奋起而有所作为。
——清初史学家王夫之不仅读懂了《资治通鉴》,而且“读懂”了中国历史,在此基础上写了一部《读通鉴论》。在他看来,《资治通鉴》这部书包含着“国是”“民情”“边防”,以及士人行为准则、学人品格要求等,而历史上的经验则是“得可资,失亦可资也;同可资,异亦可资也”[442],这部书给后人留下的启示可谓多矣。
——清代思想家、政治家和史论家龚自珍,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他还认为,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是至关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443],他这里说的“大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可理解为治国安邦之道,社会变革之道,就像他的诗所表达的那样“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反映出要求社会变革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