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明、清陵墓之制,前建戟门享殿,后筑宝城宝顶,立方城明楼, 皆为前代所无之特殊制度。明代戟门称棱恩门,享殿称棱恩殿;清代改棱恩 曰隆恩。明代宝城,如南京孝陵及昌平长陵,其平面均为圆形,而清代则有 正圆至长圆不等。方城明楼之后,以宝城之一部分作月牙城,为清代所常见, 而明代所无也。然而清诸陵中,形制亦极不一律。除宝顶之平面形状及月牙 城之可有可无外,并方城明楼亦可省却者,如西陵之慕陵是也。至于享殿及 其前之配置,明清大致相同,而清代诸陵尤为一律。
清代地宫据样式房雷氏图,有仅一室一门,如慕陵者,亦有前后多重门室相接者,则昌陵、崇陵皆其实例也。桥明、清以后,桥之构造以发券者为最多,在结构方法上,已大致标准化,至清代而并其形制比例亦加以规定[1],故北京附近清代官建桥梁,大 致均同一标准形式。至于平板石桥,索桥,木桥等等,则多散见于各地,各 因地势材料而异其制焉。民居我国对于居室之传统观念,有如衣服,鲜求其永固,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故关于民居方面之实物,仅现代或清末房舍 而已。全国各地因地势及气候之不同,其民居虽各有其特征,然亦有其共征, 盖因构架制之富于伸缩性,故能在极端不同之自然环境下,适宜应用。已详 上文,今不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