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其著名的《瀛涯胜览》中,详细列举了郑和采办的诸物,如古里的宝石、珍珠、珊瑚,溜山的龙涎香、椰子,祖法儿国的乳香、芦荟、没药、香苏合、油木,阿丹国的猫睛石、金珀、蔷薇露、金钱豹、驼鸡、白鸠,等等。据顾起元《客座赘语》记载,到万历时期,南京的静海寺仍然藏有郑和买回的西域画《水陆罗汉像》,每到夏季,张挂出来,南都士女观者如潮。
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关于郑和下西洋时明军抢劫当地财富的记载。所以,郑和带回的所有物质,一是“朝贡”来的,二是采购来的。但是,这样的“物质”交流,以及通过这种物质交流所换来的“友谊”,成本是巨大的。
先说“朝贡”。随同郑和来南京朝贡的各国、各地使者带来的“朝贡”礼品,是需要双倍乃至多倍价钱的。郑和所到之处,造访各地君王、酋长,这是需要有厚礼的;各地使者随船而来,然后再由下一拨下西洋的船队送回,这一来一往及在南京的接待,也是需要花费的;朱棣接受了别人的贡品,得回赠礼物,而且要“厚往薄来”,回赠的物品要比进贡的物品更值钱。
再说“采购”。物品采购的过程,本来是精打细算、讨价还价的过程。但郑和下西洋这样的“批量采购”,没有办法考察市场、等待商机,所以和“招徕”朝贡一样,都是“政府行为”,是不计成本的。同样,采购的物品和朝贡的物品一样,只是提供给皇室消费,没有进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这样的“物质采购”,就只有投入而无产出。用今天的时髦语,郑和下西洋从经济的角度说,是缺乏“造血功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