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并没有任何结构来为听众说明新—旧这类对比信息。比如,如果你坚定地说比尔打碎了窗户,我可能会用一个分裂的结构来纠正你,说“不,是弗雷德(Fred)打破了窗户。”类人猿是没有这类语法结构的。
·它们并不会根据视角来选择相应的语法结构。例如,我可能会用两种表述来形容同一事件——“我打碎了花瓶”或者“花瓶碎了”,那么我会根据听众的知识、期望和我的交流意图来选择相应的表述。而类人猿并没有学会这种有选择的表述。
·它们不会在说话中指明其交流动机或者其认识态度、情态等。因为它们通常使用祈使句,为什么要指明交流动机呢?
关键的理论点在于,人类的语言结构不仅有语序的问题,还能根据接收者的知识、期望、观点等调整其语法结构。即使是很简单的语法结构,如动词短语,也会根据接收者的知识、期望和观点等进行相应的调整。人类还会在表述中,习俗化地使用一些表述来表明其动机、认识态度和情态。这些都是语法的语用层面,也正是人类的独特所在。
谈话和反思性思维
一旦我们有言语交流,我们就有了谈话。谈话中经常发生的是,接收者不理解对话,请求说得更清楚之类的。沟通者在接下来的对话中会尽可能明显地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人类思维的关键点是,以传统语言格式阐释知觉内容并使得这一内容很容易自我反省。也就是说,再次调用米德(Mead,1934;Karmiloff-Smith,1992)的分析,人类交流的合作本质意味着,交流者如果作为接收者,可以感知和理解其自身的交流动作,这就使得他可以从外部视角思考自己的思维(Bermudez,2003)。尽管早期人类的指示和打手势使得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思其思维,但对于用习俗言语交流的现代人类来说,其思维有很多新的表达形式。而且,自我监控过程不仅可以从接收者的视角,还可以从所有使用者的规范视角来进行。以下是三个特别重要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