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民生富;生态衰则文明衰,民生贫。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
生态环境文明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倡导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反对过度利用和破坏性的开发。儒家提倡“仁民爱物”“民胞物与”,主张以“仁者之心”对待万物。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指不用细密的渔网捕鱼,不用带丝线的弓箭射杀夜晚睡觉的鸟,这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可持续”理念。孟子的“王道之始”理念,就是“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所说的“圣王之制”也是“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鱼鳖鳅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指按照农业生产的季节按时耕种,粮食便会吃不完;合理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按季节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就会适得其反。荀子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还提出,通过立法来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道家提倡“道法自然”,主张“无为”“天人合一”,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地、天在相互制约中发展,万物相互依存、共生共荣。佛家提倡“慈”“爱”,宇宙间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要慈悲戒杀。它极力主张戒杀、放生、护生、报众生恩,“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同时,佛家还主张人们要惜福知足,清心寡欲,勤俭理财,节省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通过净化人的心灵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这些朴素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然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